欢迎访问中国养殖信息网!

黄河流域草牧业现场观摩暨示范创建推进活动见闻

日期:11-06  点击:  属于:三农资讯

“九曲黄河万里沙。”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黄河流域有草地25.85亿亩,草牧业不仅是黄河流域各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由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在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和青海等6省区创建示范点开展草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示范和推广草原科学利用、人工饲草地建植、牲畜高效饲喂、畜产品加工、畜种改良选育、粪便肥料化还田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草牧业实用生产技术,为流域生态安全和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项目启动至今已经数月,各示范点工作进展如何,能否如期完成项目任务?近日,全国畜牧总站在山东省昌邑市(项目示范点)组织举办了黄河流域草牧业现场观摩暨示范创建工作推进活动。记者在此次活动上一探究竟。

“不能同唱一首歌”——

昌邑“论剑”,各显神通

水面荷叶田田,地上苜蓿青青,路旁稻香阵阵,一派丰收好景象。行走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怎么也想不到,这儿曾经是“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的全年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紫花苜蓿是土壤改良的先锋植物!”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介绍,近年来,青阜不断通过种植苜蓿、棉花、中药材等耐碱作物改良了10万多亩的盐碱地,改良后的盐碱地,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亩均增产400斤以上,土地收益率大大提高。

除了山东昌邑,内蒙古磴口、河南兰考、陕西榆阳、甘肃环县和青海湟源等示范点,依次介绍创建方案和项目进展情况,可谓是擂台比武,昌邑“论剑”。

磴口县位于河套灌区,长期受到盐碱化土壤的困扰。麦后复种已经在河套地区开展多年,但复种大白菜、西蓝花、豆类等存在着滞销、难以机械化收割等问题。磴口示范点推广麦后饲用燕麦闲田种植、麦后复种箭箬豌豆等技术,突破“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瓶颈,既可改善地力,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兰考县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示范点推广“3+2”苜蓿单作-小麦玉米高效轮作技术,即在连续3年苜蓿高效种植利用进行中低产田改良后,与小麦-玉米连续轮作2年,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处黄河流域的心脏地带。针对风沙草滩区冬春农田闲置期间风沙加大、土壤侵蚀严重,榆林示范点推广苜蓿间套种玉米技术,不仅防风固沙,还能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2-3茬苜蓿蛋白”。

“环县羊羔肉”奏响着环县振兴的“牧歌”。然而,饲草种类单一、草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不断限制草羊产业发展。环县示范点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探索推广旱作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燕麦饲草绿色栽培技术、粮饲兼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FTMR日粮肉羊育肥等系列技术。

湟源县位于青藏高原黄河源头区,如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湟源示范点从良种、良技、良机三处发力,筛选出适宜示范点种植的优良饲草品种,示范推广豆禾混播饲草高效青贮技术,发展小型TMR等适合小规模种植收获机械。

“黄河上中下游特点不同,示范的技术应有不同侧重,几个示范点不能同唱一首歌。”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苏红田说,示范点要突出区域特色,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三年后技术要‘活’着”——

把脉问诊,辣味点评

“示范牛羊养殖技术时要对料重比或日增重等指标进行跟踪评价,这是反映养殖效益的很核心的指标。”

“苜蓿和玉米套种,全程机械化怎么实现?我们的技术示范绝不能是‘小作坊’,一定要考虑实现全程机械化。”

“FTMR这个技术不是特别成熟,一般提倡饲料发酵20%-30%就够了,全部发酵后很多元素都降解掉了。”

……

技术比武过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对6个示范点的创建方案进行把脉问诊,紧盯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质询和点评,“辣味”十足。

“示范技术的设置没有完全体现节水节肥节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忠宽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示范技术应更多关注水源的涵养功能,中游地区示范技术应重点关注水土保持和防治面源污染功能,而下游地区示范技术要注重解决防治面源污染和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问题。

“评价地处黄土高原区的环县示范效益时应关注节水这个重要的生态指标,评价湟源县示范效益时的生态指标要突出反映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补充道,不同示范点示范效益的生态指标要体现不同区域的生态定位,不同示范点集成示范的技术要真的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改善的目标。

示范点示范的技术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是专家关注的焦点。示范的技术关键是能复制、能用,还要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才能做到可持续,带动辐射更多地方。“3年项目结束以后,示范的技术要还‘活’着,不能因为项目结束技术就‘死’掉了,那就失去意义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涂雄兵说。

“要根据各个地区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发展真正的卡点问题去选择示范匹配的技术。”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吴哲认为,技术集成整体的目标是把复杂的技术精简化,断裂的技术链条完整化,还要把闲置的资源做成产业化,这样才能把草牧业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连接起来。

“落到地里去考核”——

重在示范,突出生态

听完示范点工作进展和专家点评,苏红田为“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校准了航向。

“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找一小片地做实验,这就成了科研项目,不是示范推广项目。”苏红田指出,“项目的主要任务是技术集成与示范,科研是解决如何从‘0’到‘1’,而我们开展的示范工作是要实现从‘1’到‘N’,技术示范完要能在类似区域里落地,要可复制。”他还强调,技术的示范推广要强化需求导向。示范点集成示范什么技术、凝练推广什么模式,要紧贴政府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农牧民需求、市场需求,按照“政、产、学、研、推”五结合模式,确保示范推广的技术与模式先进适用、科学高效。

“在设计效益评价指标的时候,各示范点一年能够带动多少老百姓、带动多少合作社、企业,这都是很重要的指标,我们最后要落到地里、场里去考核。”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说。

为此,参加活动的草牧业经济领域专家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证研讨。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紧扣示范创建方案,既有共性评价指标,更有特色评价指标,既体现对共性技术的系统评价,也突出了对区域特色技术示范成效的全面考量。

“这个项目的核心、重点、目标、落脚点必须要突出生态保护,只有做到这点,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才能做得精彩。”苏红田强调。

记者从活动中体会到,示范点都不同程度存在“重草轻畜”的问题。“大家都提到了草的良种,但没有提畜的良种。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如果缺牧,肯定缺腿了。”王加亭认为,草牧业一定是有草有牧,草业“种、管、加工”,牧业“种、养、加”,都得一体化整体推进。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增草节粮行动。“在示范点要示范的技术模式里,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高蛋白饲草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到底能够替代多少豆粕?示范点要好好算算账,这里大有文章可做。”王加亭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