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养殖信息网!

秸秆变肉 鼓足“牛劲”闯新路

日期:07-26  点击:  属于:牛业动态

 “市里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企业的用地、融资难题都得到解决,我们信心十足!”在利辛县望疃镇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成对记者说。

  近日,亳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变肉”工程,省农业农村厅在利辛县召开十万头肉牛养殖现场会,10家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集中开工,投资总额23.43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市拥有肉牛规模养殖场276个,增长46.4%;肉牛存栏10.9万头,增长28.4%;出栏6.2万头,增长70.4%。从秸秆饲料化到肉牛规模化、科学化循环养殖,从肉牛深加工到各种预制菜制品,亳州市实行“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鼓足“牛劲”闯新路。

  出台“牛政策”  建立“牛专班”

  “利辛县养牛历史悠久,但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养殖规模、科技水平、完善链条等各方面都亟待提升。”利辛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初,利辛县经过调研认为,虽有区域和秸秆资源等优势,但瓶颈仍较明显,存在政策支撑体系偏弱、土地资源紧缺、金融服务不足、环境承载力不够、深加工能力和肉牛繁育水平不高等问题。

  正视问题补短板,狠抓落实再提升。利辛县从科学规划入手,精准出台“牛十条”,破解政策支撑、土地、金融、环境等问题,并提出“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的“双30”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即用3至5年,实现粮食年产量30亿斤、肉牛年出栏30万头的目标。

生长素:促长、瘦型的秘诀!

  “利辛县出台‘牛十条’和启动十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对全省‘秸秆变肉’工程的实施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对全省肉牛产业提质增量具有示范意义。”安徽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金玲说。

  亳州市出台《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牛产业”。同时,积极指导县区做好配套产业政策制定,利辛县出台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蒙城县制定黄牛产业提升措施、谯城区制定种公牛提升方案,激发企业和群众养牛创业内生动力,推动“秸秆变肉”工程做大做强。

  亳州市和利辛县均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成立“牛办”。多次组织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赴吉林、新疆等地参观考察肉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厂建设以及牛肉产品加工等项目,切实提升专班本领。利辛县更是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筛选出10名畜牧专业人才,专心服务“牛产业”。

  今年,亳州市依托年产秸秆720万吨优势,推进TMR全日粮及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青(黄)贮窖,支持中小型养殖场(户)秸秆堆贮,目前已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235个,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龙头企业27家。2023年,全市秸秆饲料化率达13%以上,促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

  牵好“牛鼻子” 完善“牛链条”

  “周围的西门塔尔牛体大肉肥,这栏里的小黑牛咋这么不起眼?”在欣浩翔公司的钢结构牛棚里,一栏黑色小牛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和牛’的品种,一头就要十万块,可金贵着呢!”正在给牛上料的工作人员说,黑色小牛都是母牛,留着育种。高亚成表示,公司正在创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搭建支撑企业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繁体系,开展联农带户机制,建设牛冻精、胚胎实验室和肉牛精准营养第三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牛效益”。

  亳州市在“质”“量”“链”“效”上下功夫,促进育种、养殖、加工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目前正在围绕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种公牛站——谯城区“和牛”种公牛站进行升级改造,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优良种公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种公牛和优质母牛,种公牛给予一次性奖补,基础母牛按照“见犊补母”的原则进行奖补。

  “这几年政策一年好过一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有近2000头。”在利辛县阚疃镇,有着20多年养牛经验的养殖户程龙峰说。

  与一般养殖户不同,程龙峰还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种小麦。他说:“在别人眼里秸秆是麻烦,在我眼里却是宝贝。”紧挨着程龙峰的牛棚,是一座秸秆堆料场,秸秆粉碎后混合饲料喂牛。“牛粪经过高温堆肥发酵后,‘变身’有机肥还田,一亩地一年可节省10多公斤化肥。”程龙峰说,除了自家的秸秆,他还到全县各乡镇去收,最多时收了25万亩小麦秸秆,占全县的六分之一,质量最好的秸秆当饲料,次等的卖作菌草和纸草,最差的卖给发电厂。

  亳州市坚持产业联动,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中央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建成11个粪污处理中心。推进“场床一体化”肉牛养殖模式,促进粪污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打通农牧循环通道,变废为宝。目前,全市规模养牛场治污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绿色种养循环。

  “过去的礼盒牛肉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们研发的低温产品受到沪苏浙市场的欢迎。”利辛县万礼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宁告诉记者,传统礼盒包装的牛肉是高温蒸煮,可塑性差,只能切做凉菜;企业开发的低温牛肉,可炖可炒,随意加工,更适合饭店和普通家庭使用。该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产品六成销往沪苏浙市场。

  亳州市不断完善肉牛产业链条,在深加工领域做文章,引进安徽赢财牛清真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年屠宰肉牛4万头。积极培育安徽正益、蒙城宏健、安徽东升和安徽舒香等知名牛肉加工企业,实现加工能力1.9万吨。同时建设三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已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86个,冷链设施总容积达30.2万立方米。

  设立“牛基金”  搭建“牛平台”

  “前一阵子养殖场急需资金周转,通过参加镇政府组织的交流会,获得了银行5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利辛县张村镇镇南村肉牛养殖户凡春芳说。

  “今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对接会、交流会,邀请银行、养殖户共同参加,以解决养殖户的实际困难。”张村镇党委书记孙明堂说。

  肉牛养殖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金问题曾是困扰肉牛产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为搬掉“拦路虎”,亳州市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预算50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市县每年还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保障免疫“3+7”行动,推进肉牛绿色健康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提高肉牛“活体贷”额度并予以财政贴息。其中,利辛县将每头牛可贷款金额提高至保险额度的九成,贷款利息由财政补贴一半。

  亳州市加强土地资源供给,全面摸排设施农用地现状,由环保、畜牧等部门率先排查评价,预留设施农用地2.9万亩,确保肉牛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根据可用设施农用地位置,绘制土地供应地图,标注方位,方便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

  “使用‘徽牛云’平台养牛,省时省力又省心。”高亚成告诉记者,“徽牛云”平台是由利辛县政府、欣浩翔公司牵头,与安徽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肉牛养殖信息化数智平台。该平台集供应链管理、营养与饲喂管理、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生物资产监管、成本核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高亚成说,科技赋能传统养殖产业,公司有信心在2023年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实现1万头出栏、3万头存栏;到2024年,实现食品加工、预制菜及供应链产值5亿元以上的目标。

  亳州市还建立了肉牛商学院,签约安徽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金玲、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吕文发等国内知名专家,组建肉牛产业发展科技指导团队,开课8期,惠及肉牛养殖企业12家、大户200个,全力推动全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